全部活動報導
客家產業經濟專題——茶
隨著天津條約與其附約的簽訂,臺灣在咸豐10年(西元1860年)正式開港通商,踏入當時國際貿易下的大門。使茶葉原本對內銷售的路徑轉而擴大至世界各地,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讓全世界都可以接觸到來自臺灣的茶葉。然而在此之前,臺灣茶葉一直都以內銷為主,產量不足以外銷到全世界。因此在西元1862年,英國商人John Dodd自福建引進茶苗,娉請來自中國大陸的茶師傅,在臺北大稻埕設廠製茶,並且將完製的茶葉命名為「福爾摩沙茶(Formosa Tea)」外銷至美國,至此,臺灣茶葉在美國打響知名度,在世界茶產業鍊佔有一席之地(陳正茂,2003:83-84)。也因為臺灣北部一直具有著優於臺灣其他地區天然環境條件的優勢,再加上淡水開港的緣由,臺灣北部逐漸成為臺灣茶產業產茶與製茶最主要的地區,而此時最主要的銷售茶種為烏龍茶。
而桃園地區茶樹的栽種,始於清朝光緒年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下發展起來的,其中,龍潭區又佔據了桃園茶產業重要的位置。龍潭區位處丘陵地帶且緊鄰大漢溪,終年高溫多雨,其濕度與土壤條件非常適合栽植茶樹。由於地環境條件的優勢,再加上清末開港通商後外銷的需求,茶葉開始成為桃園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鄭政誠,2010:36)。臺灣早期茶樹的栽種皆為小葉種,龍潭地區以「黃柑種」為主,主要用於製造紅茶,再以烏龍茶的形式外銷到海外(范良文、曾新蔘,1997:16)。
到了日治時期,由於外在大環境的影響(印度、錫蘭等地產製的紅茶興起),以及內在政府政策的制定(日本政府鼓勵茶農改制包種茶,而後獎勵產製紅茶),臺灣茶產業的主要外銷產品由烏龍茶轉變為紅茶。且日本政府為了挽救臺灣的茶產業,投入研究人力對於茶樹的栽培與改良,並引進大量現代化的機械式製茶設備,使得臺灣紅茶得以填補印度、錫蘭等地外銷市場的空缺,讓臺灣的茶紅在這一時期又再度耀上世界的版面(陳慈玉,2004:25-28)。而桃園地區成為紅極一時的紅茶外銷區,茶園遍佈桃園各地(鄭政誠,2010:32)。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在現今的桃園市龍潭區銅鑼圈設置茶樹栽培試驗場,進行各項茶作試驗研究,此舉無疑是為龍潭地區奠定發展茶產業的良好基礎。
戰後,一直抑制臺灣發展綠茶的日本政府離開(為保護日本國內綠茶產業),取而代之的國民政府開始鼓勵茶農產製綠茶,主要是銷往北非地區的炒菁綠茶,以及銷往日本的蒸菁綠茶(由於日本本國產製的綠茶內需,因此引進臺灣的綠茶來填補市場),因此開創了臺灣綠茶的黃金年代(范增平,1992:31)。龍潭地區銅鑼圈的謝家茶廠,高源製茶廠主人謝金龍先生便是外銷煎茶(蒸菁綠茶)至日本的重要幕後推手。此時,全臺灣製茶工廠林立,至多時曾有379家之多(徐英祥,2009:163)。
然而,在1970年代後,隨著國家政策的改變(重工輕農)、國內平均工資的上漲、年輕人出走到都市工作等,茶葉產製的成本大幅提高,不再具有與他國競爭的外銷實力,臺灣的茶產業面臨到轉型的考驗,因而轉向內需市場,採取精緻化的路線(陳宇翔,2004)。當時的龍潭鄉自1980年代開始推廣精緻手作茶,而西元2000年開始,再推動椪風茶,用以振興已經衰落的當地茶葉產業。現今龍潭地區茶樹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於高原村、三水村與三和村,俗稱「銅鑼圈」一帶,椪風茶以及龍泉包種茶為主要的產製茶種(余新芳,2006:31)。
龍潭地區自清治以來多為粵籍遷移者,其中又多以客家人為主。長期以來,客家人多居住在貧瘠丘陵或山地之間(曾逸昌,2008,4),迫於耕地不足、深居山區,客家人逐漸發展出一種隨著環境而變化的生活型態。從族群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客家族群的產業以及客家文化特質與他們自身居住的自然區位有密切的關係(張維安,2007:133-134)。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茶產業就成為桃、竹、苗客家族群的象徵性產業(張翰璧,2000),龍潭地區也發展出這種具有特殊歷史脈絡的地理空間與客家族群連結的人文關係。
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的臺灣客家茶文化館開幕於本月十日,是全臺灣目前最新的客家展館。館舍以茶園地景為主題,規劃不同的館區各別介紹臺灣茶文化歷史,如果想一覽龍潭銅鑼圈地區作為曾經臺灣最大的茶區榮景,千萬不要錯過了!
參考資料:
余欣芳(2006)。龍潭地區茶產業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范增平(1992)。臺灣茶葉發展史。臺北:臺北茶商業同業公會。
范良文、曾新蔘(1997)。菱潭陂之旅。桃園:龍潭國際青年商會。
徐英祥(2009)。臺灣之茶。臺北:臺北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開發。
陳慈玉(2004)。臺北縣茶葉發展史。臺北:稻鄉。
許賢瑤(1993)。荷蘭時代臺灣的茶葉,臺灣茶葉史研究之一。臺北:臺北文獻直字104期。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載於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維安(2007)。產業產經篇,載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
鄭政誠(2010)。新修桃園縣誌,志首。桃園:桃園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