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報導

客家人的天穿日?

客家人的天穿日?

   
農曆正月二十將至,臺灣各地的客家庄都緊鑼密鼓地忙著準備歡慶這一年一度的重大日子——天穿日。有些地區的客家庄遵循客家古禮、敬神崇祖;有的客家庄舉辦客家山歌比賽;還有的是一些客家性質的小活動。

  不管呈現方式如何,都是為了紀念這個對於客家族群重要的節日。然而,同樣是生活在臺灣,且同屬漢文化圈的福佬族群為何看似在一旁靜悄悄地莫不吭聲?又為何獨有客家族群大肆慶祝?
圖片說明:2023年南投縣國姓鄉客家天穿日活動
 
  為了清楚梳理上述的種種疑問,首先必須了解何謂「天穿日」呢?一般來說,所謂的「天穿日」,是指女媧補天之日,最早記載的書面資料可以追溯至東晉王嘉所撰寫的《拾遺記》。

  在上古時代,相傳火神祝融氏打敗水神共工氏時,由於共工氏倒下的位置在不周山,正好折斷了天柱,導致天崩水滲,地維殘缺,因此,女媧煉五色石用以補天。而客家人深信這天為天穿地裂的天穿日(劉還月,1989:123)。

  在天穿日這天,傳統的客家人會把新年留下來煎過的兩片甜餅,放在各自的庭院內,奉獻給上天(魏麗華,2002:17);在門前擺桌祭拜,並將油煎過的甜粄上面插上針線,象徵補天(張衛東,1991:33);抑或是我們最常見的休息不做工,認爲在這天所賺的酬勞會漏失烏有(陳運棟,2007:206)。
圖片說明:甜粄
 
  天穿日實為傳統節慶之一,並盛行於全中國各地,跨越陝西、河南、江蘇、江西與廣東等地、時逾百代,因此每個地區的祭祀方式與確切時間難免不盡相同,甚至連名稱也可能不同(何石松,2011,185)。但故事本質大都還是圍繞在女媧補天的神蹟,並流露出早期農業社會「崇天敬地」的精神,也可以看出此節慶在漢文化中是相當普遍。

  那麼,為何到了當代,天穿日變成了專屬於客家族群的慶典呢?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其實天穿日並非專屬於客家族群所擁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了客家族群外,有些地區或族群不再如此重視天穿日而逐漸式微,唯有客家族群持續這傳統的文化禮俗,日後也才會有天穿日是專屬於客家族群的刻板印象。

  再者,行政院客委會在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時,宣布將天穿日訂定為「全國客家日」,開始推動一系列的天穿日活動,試圖喚起天穿日在當今薄弱的文化意識,也間接凝聚客家族群的文化精神。透過此一政策的施行,更是將天穿日與客家族群掛上等號,事實其實不然。客家族群只是持續天穿日文化的傳承而並非是專屬獨有之。

  即便現在天穿日不再是全國客家日[1],依然不減大眾對於客家族群與天穿日相依程度的印象。此外,因為現代工商都市化的社會機制,這傳統且富含寓意的慶典也跟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天穿日除了保有崇天敬地的文化內涵,更強調了原有的環保意識。透過修養生息,使大地恢復其力,不但增添了現代環保概念,也賦予了養身、節能、永續的意義。

參考資料:
何石松,2011。〈從天穿客諺看客家文化〉。《臺灣月刊》,第218期,頁16-17。
張衛東,1991。《客家文化》。臺北:新華出版社。
陳運棟,2007。〈客家禮俗〉。頁202-233,收錄於徐正光編,《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劉還月,1989。《臺灣歲時小百科・上冊》。臺北:臺原出版社。
魏麗華,2002。《客家民俗文化》。臺北:愛華出版社。

筆者:甘富尹,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及政策碩士班三年級在學生。

[1] 為了凸顯客家族群對於爭取其文化與語言的發展所發起的公民運動之重要性,再加上臺灣南部客家人並無過天穿日的習俗,因此全國客家日於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調整為由12月28日的「還我母語運動日」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