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報導

客家風味創新料理:鹽焗雞

     客家鹽焗雞是每一位饕客前往客家餐廳時必點的一道料理,鮮嫩多汁的雞肉讓人無法停止手中的筷子,一口接著一口地放入口中。然而,這看似技法純樸、調味不華的鹽焗雞為何是專屬於客家人的飯桌上的佳餚呢?

  鹽焗雞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年間,相傳當時廣東惠州的在地鹽商收入豐厚,於是要求廚子將祭祀後尚未食用的全雞供品(祭祀所使用的全雞供品通常不只一隻)放入鹽堆中密封保存,這個動作在粵語中被稱為「焗」。

  也有一說指出,身居山區的客家先民,因為地理空間的限制,使得每每進城或是出遠門都是一段路途遙遠的過程。為了果腹趕路,加上活雞不易攜帶,於是便將雞隻宰殺過後,使用大量的鹽包覆燜熟,再密封放在行囊包袱中,以便在路途或是遠行後再行食用。

  由於年代久遠,實際的典故已不可考,但不論是哪一個傳說或是版本,前人都意外地發現,透過這樣的手法加工處理過後的雞肉味香濃郁、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風味誘人。

  這不經意的美麗錯誤會使雞肉如此地的美味,正是因為將雞肉先包覆再焗烤,對於雞肉而言並非直接燒烤,而是外部焗烤、內部無水燜蒸的效果,最大程度地保留與鎖住了雞肉的原汁原味。並且在尚未打開包覆物之前,雞肉是處於無菌的狀態,更有利於延長食用前的存放時間。

  除此之外,鹽焗雞也有益於人體健康之需求。雞肉是一種低脂的白肉,富含優質蛋白質,且雞肉蛋白經過加熱分解後,是少數同時包含麩胺酸與核酐酸的肉類。而這兩種氨基酸與鹽的結合,便是鹽焗雞鮮上加鮮的關鍵因素。客家先民憑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而實踐出來的飲食智慧,成就了口碑相傳的經典美食,相沿至今。

 

圖片來源:擷取自網路
  鹽焗雞的傳統烹飪手法如下:
  1. 土雞全隻或半隻,先使用米酒、鹽與沙薑粉塗抹醃製一天,建議加鹽量是雞肉總重的1%,其餘酌量添加即可。
  2. 醃製過的雞肉滴乾後,內層包覆烘焙用紙,外層包覆鋁箔紙,再用棉繩捆好備用。
  3. 用鐵鍋乾炒4-6斤粗鹽(按雞隻大小),炒到鍋面起白毛,鹽轉淡黃色,溫度約160度時,開始焗燒雞隻。
  4. 先取出部分熱粗鹽,放入雞肉並將雞胸部分朝上,回置於熱粗鹽時須完全覆蓋,接著蓋回鍋蓋,以中小火加熱約25分鐘;然後取出上層覆蓋的熱鹽,將雞隻翻面後覆蓋熱鹽,再次加熱約20分鐘,熄火後再燜20分鐘即可完成。亦或是應用科學烹飪手法,以分離式溫度計插入大腿內側,當腿肉溫度達80度時取雞出鍋,更可以確保全雞的鮮嫩可口。
 
  環顧世界上的經典美食,法式的紙包魚或紙包雞胸、義式的起司焗烤美食與馬來西亞的麵包咖哩雞等,就廚藝科學而言,都可以算是客家鹽焗雞的「遠房親戚」,如何善用外烤內蒸的烹飪廚藝,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然而就烹飪廚具來說,傳統客家人所使用的大鍋大灶,已難重現。當前智慧型科學廚具,以及AI雲端作業模式,發展日趨成熟。因此,鹽焗雞的烹調方式也要能轉化為現代化的烤箱製作,才能與時俱進,提升鹽焗雞的風味與品質一致性。若能進一步用來製作鹽焗雞腿排,或是雞肉捲,則更適合當前小家庭或親友間的共食分享。

 

圖片來源:擷取自網路

寫作指導:江烘貴,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博士,曾任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處長;現任育達科技大學兼任老師、世界客屬總會秘書長。
筆者:甘富尹,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及政策研究所三年級在學生。